四川:必讀!新高考“賦分制”,了解之后再選科
來源:好上學 ??時間:2023-11-21
什么是賦分制?對考生排名有何影響?本文通過問答的形式,分析新高考賦分制及其對選科的影響,為大家正確理解賦分制提供科學參考。
何為賦分,為什么要采用賦分制?
對于4門選考科目,由于存在著考試科目不同、考生群體不同、考生規(guī)模不同、試題難度不同、成績分布不同的“五不同”實情,同一原始分數(shù)在不同學科中反映出的考生排位也不盡相同。若將不同學科的原始分簡單相加計入考生總成績,既不公平也不科學。因此,不能以卷面分計入高考成績,需用科學的賦分辦法,將不同科目的原始分按一定的規(guī)則進行轉(zhuǎn)換賦分,以等級分呈現(xiàn),即把原始分計算的“絕對分”轉(zhuǎn)換為按等級排名計算的“相對分”。
舉例說明
同一人同一學科。高三就讀的張同學,全班50人,該同學選考化學。第一次化學考試科目較容易,該同學考了90分,而班級平均分94分,他在班級排名第40名;第二次化學考試科目較難,該同學考了80分,班級平均分70分,他在班級排名第10名。對張同學本人而言,由于試題難度不同,使得分數(shù)的大小比較變得沒有實際意義。相較而言,排名則顯得較為重要。
不同人不同學科。高三就讀的兩位同學,李同學選考物理、化學和地理,王同學選考物理、化學和思想政治。假如兩位同學語數(shù)外以及物理和化學總分都相同,均為500分。而李同學選考的地理較難,該同學考了85分,在全省排名第1000名;王同學選考的思想政治較易,該同學考了90分,在全省排名第5000名;若將原始分直接相加,則李同學為:500+85=585分;王同學為500+90=590分。也就是說,王同學的總分超過李同學,但是他的思想政治學科90分在全省排名則相對靠后,這樣直接將原始分相加,既不科學、也不公平。
實行等級賦分,轉(zhuǎn)換分是不是都會高于原始分數(shù)?
等級賦分受卷面分影響,也與命題難易程度等息息相關(guān)??忌煽兊燃夀D(zhuǎn)換后,與原始分相比,可能出現(xiàn)偏高、偏低、相等三種情況。
賦分和選考人數(shù)是否有關(guān),選考人數(shù)越多越容易被賦高分,還是選考的人數(shù)越少越容易被賦高分?
在賦分模式下,選擇人數(shù)越多,該科目賦高分機會就越多,賦分結(jié)果就越趨合理。相反,選擇人數(shù)越少,偶然性就會越大。一般來說,冷門學科選考的人數(shù)可能較少,但是能不能被賦予高分主要還是看考生的排名。為此有些省份會啟動最低保障機制,即當選考人數(shù)少于“基數(shù)”時,則按照基數(shù)人數(shù)進行賦分。
賦分科目是按照首選物理或者歷史排兩隊賦分,還是無論首選科目是什么,大家統(tǒng)一排隊賦分?
賦分制下再選科目的賦分不是按照首選物理或者歷史排兩隊賦分,而是統(tǒng)一排成一隊進行賦分。如“歷史+化學”選考學生5萬人,“物理+化學”選考學生10萬人,化學科目賦分時候,并不是按選考“歷史+化學”的5萬人單獨賦分,也不是按“物理+化學”的10萬人單獨賦分,而是將選考化學的人數(shù)加總后,15萬人統(tǒng)一進行排隊賦分。等級賦分制下,賦分主要看排名,排名在前1%,基本上都可被賦滿分。
賦分之后,再選科目可以知道卷面的原始分數(shù)嗎?
“新高考”賦分制的實行,大家不用擔心原始分(不會公布),也不用操心轉(zhuǎn)換分(不會亂轉(zhuǎn))。等級賦分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教育考試機構(gòu)自動完成,考生在查詢到自己的高考成績時,看到的已經(jīng)是賦分后的分數(shù),不需要自行換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