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上學,職校招生與學歷提升信息網。

分站導航

熱點關注

好上學在線報名

在線咨詢

8:00-22:00

當前位置:

好上學

>

職校資訊

>

招生要求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與【國學院】的區(qū)別 - 百度...

來源:好上學 ??時間:2024-08-20

今天,好上學小編為大家?guī)砹酥袊嗣翊髮W文學院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與【國學院】的區(qū)別 - 百度...,希望能幫助到廣大考生和家長,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與【國學院】的區(qū)別 - 百度...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的學科介紹

(一) 文藝學
中國人民大學文藝學學科起步于1959年創(chuàng)辦的“文研班”,當時由周揚任名譽主任,何其芳、何洛為主要負責人。“文研班”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一大批文藝理論學術骨干,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批評體系做出了努力。本學科1984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1993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2001年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2007年再度通過國家重點學科評估,2001年以來還招收、培養(yǎng)了6屆博士后研究人員。
經過幾代學人的長期努力,本學科立足于自己的傳統、特色和風格,進一步凝練研究方向、整合學術資源,以文藝學基礎理論、馬克思主義文論、文藝思潮與文學批評、文化研究四大研究方向為基礎,以相關學科的比較詩學與西方文論、中國古代文論與審美文化兩個研究方向為延伸,使整個學科通過優(yōu)勢互補的學術格局達到了新的水準,并在一定程度上居于領先地位。
在基礎研究方面,本學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方法,將最新的理論發(fā)展納入中國文藝學的學科建構。我們在海德格爾詩學、哲學解釋學文論、神學解釋學文論、精神分析文論、現象學美學與批評、馬克思主義文藝學、文化理論與批評等研究領域出版了一批學術專著。同時,我們也著力于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闡釋,積極介入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和文藝思潮研究,并取得了較大拓展。
在應用研究方面,本學科參與了中宣部《文化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和《中國文化發(fā)展綱要》的起草工作,關于文化產業(yè)的理論研究也對國家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產生了一定影響。
在學術平臺的建設方面,本學科多次舉辦高規(guī)格的國際和國內學術會議,學術交流頻繁。本學科還長期主辦《馬列文論研究》、《問題》、《文化研究》等三種學術集刊,并主編“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和《文化研究》兩種學術月刊。
(二)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國人民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科,由老一輩革命家、教育家、語言文字學家吳玉章同志于20世紀50年代親手創(chuàng)建,并由胡明揚教授長期主持。1981年首批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后又獲博士學位授予權,形成從本科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著名學者胡明揚、瞿靄堂、郭錦桴、陶沙、林杏光等均在此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為學科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本學科自創(chuàng)建以來,培養(yǎng)了一批卓有成就的語言學專門人才,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學術影響的研究成果。并與漢語言文字學學科一起主辦學術輯刊《語言論集》、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
該學科語言學理論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胡明揚《語言和語言學》、《西方語言學名著選讀》(主編)、《格辨》(譯著)、《詞典學概論》、《語法和語法體系》、《胡明揚語言學論文集》、《詞類問題考察》(主編),郭錦桴《綜合語音學》、《漢語聲調語調闡要與探索》,瞿靄堂《漢藏語言研究的理論和方法》(與勁松合著),賀陽《從現代漢語介詞中的歐化現象看間接語言接觸》、《現代漢語DV結構的興起及發(fā)展與印歐語言的影響》、勁松《現代漢語輕聲動態(tài)研究》,駱峰《從系統論的角度看索緒爾語言學理論的建構》等。
該學科方言與社會語言學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胡明揚《北京話初探》、《北京話的語氣助詞和嘆詞》、《關于北京話語音、詞匯的五項調查》、《北京話研究》(主編)、《海鹽方言志》、《海鹽方言的存現句和靜態(tài)句》,謝自立《天鎮(zhèn)方言志》,郭錦桴《漢語與中國傳統文化》,賀陽《北京牛街地區(qū)*話中的借詞》、《北京牛街*的北京話調查》,勁松《中介語僵化的語言學意義》、《常州話前高元音的舌尖化》,吳永煥《臨沂方言志》等。
該學科應用語言學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胡明揚《對外漢語教學基礎教材的編寫問題》,瞿靄堂《雙語和雙語研究》,李大忠《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分析》,李泉《對外漢語教學理論思考》、《基于語體的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構建》,羅青松《對外漢語寫作教學研究》、《對外漢語寫作教學的特點和原則》,張衛(wèi)國《漢語研究基本數理統計方法》、《ICON教程》、《三種意義、三類定語和三個槽位》、《定語類型和槽關系類型的對應及其對名詞語義分析的作用》等。
該學科目前有在職教授5人,副教授5人,講師4人。目前承擔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1項(“漢語國際推廣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現代漢語單音形容詞句法語義研究”),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1項(“間接語言接觸的個案調查與理論研究”),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十五”科研規(guī)劃項目1項(“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漢語語體研究”)。
(三)漢語言文字學
漢語言文字學學科是“中國語言文學”的基礎學科之一,學科奠基人是中國人民大學首任校長、我國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語言文字學家吳玉章。1928年,吳玉章在蘇聯和瞿秋白、蕭三、林伯渠等開始了創(chuàng)制中國拉丁化新文字的工作,制訂了《中國拉丁化新文字》。新文字產生后,吳玉章等用新文字在蘇聯遠東中國工人中進行掃盲。不久,新文字傳入國內,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學習新文字的運動??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吳玉章回國,在延安擔任陜甘寧邊區(qū)新文字協會會長和新文字干部學校校長,在邊區(qū)和各抗日根據地用新文字掃盲和提高文化。新中國成立后,吳玉章歷任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會長、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直接領導了全國的文字改革工作。吳玉章在數十年的漢字研究和文字改革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漢字研究和文字改革理論,在漢字研究和文字改革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60年2月,中國人民大學成立校屬中國語言文字研究所,吳玉章校長一度親任所長,作為新中國最早成立的語言文字研究所,為漢語言文字學專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研究所現歸屬文學院。
該學科已形成文字學研究、音韻學研究、詞匯學研究、語法學研究四個分支方向:
文字學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吳玉章《文字改革文集》,宋永培《〈說文〉漢字體系研究法》,王貴元《馬王堆帛書漢字構形系統研究》(獲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漢字與歷史文化》、《<說文解字>校箋》,冀小軍《說甲骨文中表祈求義的“ ”字》、《“刑天”補釋》,李祿興《現代漢字學要略》、《試論現代漢字字素》。
音韻學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陳復華《古韻通曉》(合著)、《漢語音韻學基礎》,劉廣和《音韻比較研究》,趙彤《戰(zhàn)國楚方言音系研究》、 《藏語聲母演變的幾個問題》,高永安《明清皖南方音研究》, 鄭林嘯《〈篆隸萬象名義〉聲系研究》。
詞匯學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宋永培《〈說文〉與文獻詞義學》、《〈說文〉與上古漢語詞義研究》、《古漢語詞義系統研究》,韓陳其《漢語羨余現象研究》、《漢語詞匯論稿》、《漢語借代義詞典》,朱冠明《漢語詞匯史研究的新視界》、《從中古佛典看“自己”的形成》。
語法學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周生亞《論上古漢語人稱代詞繁復的原因》、《古代詩歌語法》,楚永安《文言復式虛詞》,殷國光《〈呂氏春秋〉詞類研究》(獲第七屆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二等獎、全國普通高等院校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上古漢語語法研究》,李林《古代漢語語法分析》(獲北京市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龍國富《姚秦譯經助詞研究》等。
該學科歷年來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還與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科一起主編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月刊和《語言論集》輯刊。
(四)中國古典文獻學
中國古典文獻學學科在1998年以后成為獨立建制,逐步開始培養(yǎng)碩士生和博士生,并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研究課題。該學科包括兩個研究方向:
1、傳世語言文學文獻研究。重要成果有《<說文解字>校箋》、《<太平廣記>版本考述》、《吳梅村年譜》、校注本《歐陽修全集(1-6)》、《古籍閱讀基礎》等。
2、出土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內容包括文獻作者、時代、內容、傳承關系的研究;出土文獻的??薄它c、注釋;出土文獻的語言文字研究;出土文獻字典、詞典和字形表的編撰;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的對比等。重要成果有《馬王堆帛書漢字構形系統研究》、《出土文獻文字的整理》、《戰(zhàn)國楚簡遣策的物量表示法與量詞》、《張家山漢簡字詞釋讀考辨》、《漢代簡牘遣策的物量表示法與量詞》、《張家山漢簡與<說文>合證》、《吐魯番文書〈蒼頡篇〉研究》等。
(五)中國古代文學
中國古代文學是“中國語言文學”的基礎學科之一,學科奠基人是老一代的著名學者謝無量、馮其庸等。謝無量先生的《中國大文學史》是我國最早的文學史著作之一,產生過巨大的影響。馮其庸先生1960年代主編的《歷代文選》本來是中文系的教材,出版后風靡一時,不斷再版,成為影響幾代人的古代文學讀本。
1980年代以后,該學科先后獲得了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學科建設進一步加強。馮其庸教授的《論庚辰本》、《曹雪芹家世新考》、《石頭記脂本研究》、《論紅樓夢思想》、《瓜飯樓重校評批紅樓夢》等一批紅學著作享譽海內外,奠定了他作為一代紅學大師的地位。朱靖華教授則成為蘇軾研究界的重要一家,其《蘇軾新評》、《蘇軾論》、《蘇東坡寓言大全詮釋》等受到廣泛關注與好評。此外,李永祜教授點校的百回本新版《水滸傳》(中華書局出版)被學界譽為最好的整理本;其論文《水滸成書“嘉靖說”質疑》1987年獲中國《水滸》學會優(yōu)秀論文獎。吳小林教授則在唐宋散文方面有著深入的研究,著有《唐宋八大家》、《柳宗元散文藝術》、《王安石傳》等。
2000年以來,該學科逐漸完成了學術隊伍的新老交替,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與傳統文化”、“中國古代文學與古典文獻”、“中國古代文論”三個日趨成熟的研究方向,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項、省部級項目7項。
該學科“中國古代文論”方向的標志性成果,有蔡鍾翔、黃葆真、成復旺歷時九年完成的五卷本《中國文學理論史》(該書獲得全國高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北京市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蔡鐘翔、成復旺等主編的《中國美學范疇叢書》,成復旺的《中國古代的人學與美學》、《中國藝文理論志》、《神與物游》,袁濟喜的《六朝美學》、《六朝清音》(獲第五屆國家圖書獎)、《兩漢精神世界》,詹杭倫的《清代賦論研究》、《方回的唐宋詩律學》,林湘華《禪宗與宋代詩學理論》等。
該學科在“中國古代文學與傳統文化”方向上的代表性成果,有李炳海的《道家與道家文學》(獲全國高校出版社優(yōu)秀學術著作獎、)、《民族融合與中國古代文學》、《先秦兩漢文學的生命意識》、《部族文化與先秦文學》(獲吉林省優(yōu)秀社科一等獎)、《漢代文學的情理世界》,冷成金的《蘇軾的哲學觀與文藝觀》、《文學與文化的張力》、《隱士與解脫》、《中國文學的歷史與審美》,諸葛憶兵的《宋代文史考論》、《宋代宰輔制度研究》、《徽宗詞壇研究》,王昕的《話本小說的歷史與敘述》、《漫說三言二拍》等。
該學科在“中國古代文學與古典文獻”方向上的重要成果,有張國風的《<太平廣記>版本考述》、《<儒林外史>試論》、《<儒林外史>及其時代》、《傳統的困窘》,葉君遠的《吳梅村年譜》、《吳偉業(yè)評傳》、《清代詩壇第一家》、《中國古代文體叢書·詩》,王燕的《晚清小說期刊史論》等。該學科還主編學術月刊“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六)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的創(chuàng)立可以一直追溯到蔡儀教授1950年出版的《新文學講話》,它是全國“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最早的一批文學史教材之一。汪金丁、林志浩兩位教授為學科奠基人。1960年,由林志浩教授主編、現當代文學教研室教師參與編寫的《中國現代文學史》初稿問世;1979年,經過修訂的同名教材再次出版,同唐弢、嚴家炎的《中國現代文學史》被當時國內大學采用最多的教材。經過兩代學者的努力,至1980年代,該學科發(fā)展成為國內同專業(yè)中少數幾個專業(yè)方向齊全、梯隊整齊并具有影響力的學科群體。
1981年,該學科獲得首批碩士學位授予權,共招收了二十余批碩士研究生,包括來自日本、韓國的碩士研究生。2002年后,開始招收“現代文學思潮”方向的博士研究生;2006年后,擴展到“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和“現代文學思潮”三個專業(yè)方向。
1960-1980年代,該學科較有優(yōu)勢的研究領域是“魯迅研究”、“文學史研究”。其中,標志性的學術成果是林志浩的《魯迅傳》、《中國現代文學史》(主編)。另外,還有趙遐秋《中國現代小說史》、《徐志摩傳》、張慧珠的老舍研究、閻煥東的郭沫若研究、馬德俊、王清波的中國新詩史和當代詩歌研究等等。這些成果,都為該學科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1995年后,該學科開始進行新老隊伍的交替,在任教師全部擁有文學博士學位。在保持原有優(yōu)勢的基礎上,該學科又增設了“海派文化與海派文學”、“中國新詩史”、“四十至七十年代文學”和“八十年代文學史問題”等研究領域,逐漸形成囊括本學科三個專業(yè)方向、且具有較大影響的學術隊伍。
1990年代以后,該學科又完成了一批重要的學術著作和學術論文。其中程光煒《艾青傳》、《文化的轉軌》、《中國當代詩歌史》,李今《海派文化與海派文學》、《三十年代俄國文學“漢譯”》等著作,是較具代表性的成果,被許多相關論文經常引用和轉述;孫民樂、姚丹和張潔宇等年輕學者的著作《清末民初文學語言的變革》、《西南聯大時期的文學活動》、《荒原上的丁香》等,也引起了學界的較多關注。另外,該學科老師聯袂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幾位學者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先后被列入教育部“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和“十一五教材”,成為國內許多大學和多所重點大學中文系的必修課教材和考研參考書,并被日本、韓國、臺灣的一些大學列為教材和參考書。王家新教授為全校學生和本系研究生開設的“中外詩歌欣賞”、“新詩的創(chuàng)作與研究”,成為該學科新近增加的“創(chuàng)造性寫作”課程中的亮點之一。
該學科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省部級基金項目(含重點)4項。其中,獲得省部級獎勵1項,核心學術雜志“年度優(yōu)秀論文獎”2項。該學科還主編學術月刊“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
(七)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是由繆朗山、趙澧、茅于美、王金陵等老一代學者在1960年代建立,當時是國內最早培養(yǎng)導師制研究生的單位,并于1963年開始招收“外國文藝理論史”研究生,1981年又成為全國高校最早的三個“世界文學”碩士點之一。1996年以后開始招收“西方文藝理論”、“比較詩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等方向或專業(yè)的博士生;2005年建立獨立的博士點;2008年被評為北京市重點學科。
經過幾代學者的努力,該學科的“比較詩學與西方文論”、“比較文學與歐美文學”、“比較文化與藝術批評”等三個研究方向已經日趨成熟,并逐漸形成了一支精通外語(包括英、法、德、俄、日、希臘、拉丁等語種)、學有專攻并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學術隊伍。
該學科在任全部教師,均有在國外長期學習或從事研究的經歷,其中3人在國外獲得博士學位;完成的學術成果中,包括英文著作2部、德文著作1部、A&HCI檢索論文5篇。同時該學科還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8項,省部級項目9項,國際合作項目4項;獲國家級獎勵2項,省部級獎勵6項;主辦學術輯刊《基督教文化學刊》(已出版18輯并自2005年9月起被列入CSSCI核心期刊數據庫)、《對話》(已出版2輯),主編學術月刊“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外國文學研究》。
該學科在西方原典譯介方面的標志性成果,有章安祺編訂的《繆靈珠美學譯文集》(四卷),趙澧、徐京安、黃晉凱等主編的《唯美主義》、《象征主義·意象派》、《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荒誕派》等“外國文學流派研究叢書”,章安祺、楊恒達翻譯的《現代文學批評史》;以及近些年楊恒達主譯的《尼采文集》,楊慧林主編的“西方文學與基督教書系”、“當代詮釋學譯叢”,王以培翻譯的《蘭波作品全集》,夏可君編譯的《德里達:解構與思想的未來》、《讓-呂克·南希:解構的共通體》等。
該學科在文學史與文論史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有趙澧、黃晉凱等主編的《外國文學簡編》,章安祺、梁坤主編的《外國文學名著批評教程》,楊慧林、黃晉凱合著的《歐洲中世紀文學史》(獲國家新聞出版署第六屆外國文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梁坤《20世紀俄語作家史論》、《末世與救贖——20世紀俄羅斯文學主題的宗教文化闡釋》,范方俊《20世紀中外現代戲劇》,張秉真、章安祺、楊慧林合著的《西方文藝理論史》(獲教育部第三屆高等學校優(yōu)秀教材二等獎),章安祺、黃克劍、楊慧林合著的《西方文藝理論史:從柏拉圖到尼采》。在此基礎上,楊慧林、章安祺、黃克劍、耿幼壯的“西方文藝理論史課程建設”于2004年獲得北京市優(yōu)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05年獲得國家級優(yōu)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該學科還充分發(fā)揮跨學科研究的相對優(yōu)勢,分別從藝術學和宗教學的視角,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專題研究論著系列。如楊慧林《神學詮釋學》、《基督教的底色與文化延伸》、《移動的邊界》、《廢墟中的記憶》,楊恒達《詩意的叛逆》,耿幼壯《視覺·軀體·文本》、《破碎的痕跡》、《書寫的神話》,雷立柏《古希臘羅馬與基督教》、《論基督教的大與小》,夏可君《幻像與生命》等。在專題研究方面的外文成果則有楊煦生Immanente Transzendenz: Eine Untersuchung der Transzendenz-erfahrung in der antiken chinesischen Religiositat mit Berucksichtigung des Konfuziani*us(德國 Tubingen University Press, 2004),楊慧林 Christianity in China: the Work of Yang Huilin(美國 M. E. Sharpe, Inc., 2004)、Sino-Christian Studies in China (co-edited, 美國Cambridge Scholars’ Press, 2006)等。
(八)電影學
為適應當代影視文化的新發(fā)展格局,文學院在原有文藝學學科基礎上重新整合影視與新媒體藝術研究力量,于2004年12月成立了影視與新媒體藝術教研室。該學科在2007年2月正式獲得電影學碩士學位授予權。從2008年開始面向社會招收電影學碩士研究生。該學科擁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講師1人。
該學科是文學院最具發(fā)展?jié)摿Φ膶I(yè)之一,擁有一批長期從事影視和新媒體教學與研究的專家學者。其中潘天強、許鵬教授等都曾主持或參與了多項國家和省部級重大科研攻關項目,并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中青年教師陳陽博士、孫柏博士等在國內核心期刊上發(fā)表多篇重要論文,并出版了自己的學術專著??蒲芯苛⒆阌谟耙暬A理論和批評,在堅實的史論以及批評研究基礎上,關注并追蹤當代高科技傳媒手段對視聽藝術所產生的重要影響,關注并追蹤以視聽媒體為代表的新型藝術形式的傳播與發(fā)展對社會文化建設的影響。研究上述文化現象的癥候、特性并及時從理論的高度上給予深入的總結。
該學科雖然起步較晚,但近幾年已經取得了較大的成果。本學科教師出版專著和教材有《新編西方電影簡明教程》(教育部審定研究生教學用書,國家十一五重點教材),《新媒體藝術論》(國家十一五重點教材),《電視?。何膶W與藝術間的行走——90年后電視劇問題研究》,《丑角的復活——西方戲劇文化的價值重估》等。參加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如:“電影電視批評理論與實踐”(國家社科基金),“網絡文藝的傳播機制與審美特征”(教育部“十五”規(guī)劃項目)等。
本學科有三個重點研究方向:
* 研究方向一 電影史和電影理論
該方向涉及電影史和電影理論兩方面的知識體系,電影史包括中國電影史以及港澳臺華語電影各個階段的發(fā)展歷史及當代的美學特征,外國電影史包括西方電影史以及國別電影史的各個階段和當代電影的發(fā)展狀態(tài),東方電影史及其日本、韓國、印度、伊朗電影的研究作為空白可以作為重點關注的對象。電影理論涉及電影自身的理論闡釋和爭論以及相關學科對電影理論的美學闡釋。
* 研究方向二 影視批評與*研究 該方向一、從美學、文學、思潮、圖像、受眾等不同視角對電影電視批評、鑒賞作理論和方法上的研究,并探討其美學標準和審美特性。二、*理論包括:(1)電影電視的劇作理論如文學性、原創(chuàng)性、敘事性、劇作構成、視像劇作的特性等。(2)影視生產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歷史和現狀的理論研究,包括管理、法規(guī)、宣傳、策劃、生產、*、統計等。
* 研究方向三 影視與新媒體的文化形態(tài)
文化形態(tài)表明該方向以影視為基礎關注更高和更廣義的研究層面,如意識形態(tài)、政治學、歷史學、符號學、現象學、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經濟學;影視與新媒體表明該方向的研究范圍著重以影視的新的傳播方式及其對社會的影響,如網絡、數碼技術、動漫、游戲、語言轉換、雙向互動等。
培養(yǎng)一流的人才,創(chuàng)造一流的學術——這是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始終不渝的辦學目標。
以學生為本、德才并重,以學人為本、知行合一,以學術為本、教學與科研互動——這是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潛心持守的教育理念。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將永遠敞開自己,迎接天下英杰、八方才俊。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與【國學院】的區(qū)別 - 百度...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與【國學院】的區(qū)別 - 百度... 當然有區(qū)別,在人大,【文學院】和【國學院】是兩個獨立的學院,【文學院】是什么就不多說了,跟其他學校的文學學院沒什么區(qū)別,至于【國學院】,全國唯一的【國學院】就在人大,是專門研究中國古典國學的獨立的學院,人大有專門的國學館,國學院的本科生基本上可以全部保送研究生的。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和文學院的區(qū)別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與【國學院】的區(qū)別 - 百度... 中國人民大學的國學院是新成立的一所學院,其中有四個方向分別是:文、史、哲、西域。由于是新近成立,所以還有不成熟的一些地方;文學院與大陸其他大學不同的地方在于請了一些作家參與教學,并且成立了古典學實驗班,這與中山大學的博雅學院是一個思路。總得來說就是國學院以中國傳統的學習為主,文學院則是當代、古代,東方、西方。

以上就是好上學整理的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與【國學院】的區(qū)別 - 百度...相關內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請查閱好上學。

標簽:??????

分享:

qq好友分享 QQ空間分享 新浪微博分享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方式
(c)2025 m.vxtrzf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 聯系我們 | 浙ICP備2023018783號